刚有所恢复的东海野生大黄鱼,别又被捕“黄”了

不少人都想知道一些关于刚有所恢复的东海野生大黄鱼,别又被捕“黄”了和下载海获天气的题,本文为你带来详细的解说。

“一网捕鱼千万鱼”的喜悦,却引发了“围捕越冬地”的忧虑

东海野生大黄鱼刚刚恢复,别再被抓“黄”了

面对“鱼潮”,专家呼吁尽快立法制定捕捞配额,避免新型“排网”,保护越冬亲鱼。

近日,钓鱼者在海中演示捕捞野生大黄鱼。网络视频截图

近日,东海一渔民一次性捕获野生大黄鱼近5000公斤,价值近千万元。相关消息不胫而走,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嫉妒,有人闻讯感动。业内人士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表示谨慎乐观,有的则深感担忧。

接受《新华社每日电讯报》编辑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捕获如此多的野生大黄鱼,表明其种群资源已经恢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脆弱的海洋渔业生态,决不能走“一网打尽”的老路。千万不能让多年来稀缺、刚刚开始好转的大黄鱼因为越冬地的集中捕捞而再次“变黄”!

大黄鱼越冬地,一网一鱼价值千万

“太高兴了!从来没有钓过这么多野生大黄鱼。”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一艘香山渔船在东海165海域作业。网的异常升起让船员们震惊了,他们看到网发出金色的光芒,尖叫着“布谷鸟”。水手杨天生说,“这张网有160箱,除了少量的鲳鱼、鱿鱼外,还有野生大黄鱼2450公斤,大部分重1公斤,最大的有2公斤多。””

现在正值过年,最抢手的还是野生大黄鱼。每公斤大黄鱼售价近4000元。经测算,共售出957万元,创近年来东海单网渔获量新高。在浙江省象山县水利渔业局总工程师方跃的印象中,一网捕鱼1000多公斤只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野生大黄鱼曾是东海“四大海鲜”之一,历史上年产量达万吨。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盛满——。清代诗人王世惠在《黄鱼》诗中描述了江浙沿海渔民捕捞大黄鱼的情景。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野生大黄鱼资源因过度捕捞而严重萎缩,资源枯竭后很难形成鱼洪。

面对野生大黄鱼濒临灭绝的情况,东海各省份于1994年暑假实行休渔。此外,为了恢复野生大黄鱼的生存,沿海省份制定了繁殖放流计划。例如,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开始实施岱曲族野生亲鱼采集、保存、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岱曲洋捕获的大黄鱼将进行规模化养殖放流。数千条大黄鱼将被放归野外。数一万。2021年7月,国家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放流700万尾平均体长10厘米以上的大黄鱼。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首席专家严晓军表示,冬季捕捞吨级大黄鱼后,可以初步判断,有大黄鱼自然资源种群恢复迹象明显,这片海域可能已成为越冬地。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公开信息显示,从近20年来的资源调查情况来看,2021年是舟山大黄鱼资源密度最高的一年。半个世纪后,在各方努力下,大黄鱼资源终于恢复。如今,不少业内人士既高兴又担心“高产值”、“高产量”的背后,野生大黄鱼是否会再次遭遇“一网打尽”的命运?

“收获季节”尚早,“抢鱼”是隐忧

当野生大黄鱼的消息充斥微信朋友圈时,有网友留言“我想去钓鱼”。一些出海的渔民告诉小编,天气稍微好一点的时候,附近海域每天都会部署大量渔船。近日,有自媒体直播了一场大黄鱼的“追击之旅”。视频背景中,密密麻麻的小船正在捕捞大黄鱼。

资深海上渔民“小黑”说“只要天气好,每天都有一两百艘小船,还有几十艘流网船、拖网船,都驶向野生大黄鱼。”

不少网友担心“又到了165海域,心里又高兴又难受。”“我刚刚恢复了一些,但我担心我会再次被‘整锅’抓住,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业内人士指出,1974年,2000多对机动船、帆船在越冬场“围捕”大黄鱼亲鱼,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半个世纪后,“围捕”再次发生。

“现在通讯更发达,捕捞技术更先进,舟山大黄鱼旺盛的消息一旦传开,高强度捕捞在所难免。”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退休干部于匡军表示,从目前象山船捕捞的大黄鱼来看,大部分都是近1公斤的母鱼,这对资源回收极为不利。

“保护大黄鱼越冬地刻不容缓!”从事大黄鱼育苗工作20多年的象山人徐万图在听到“一网957万元”后直言,“没有收获的喜悦”,“大黄鱼”而且与其他鱼类不同的是,它们至少需要3岁以上才能产卵,而且2000公斤以上的大部分都是大黄鱼亲鱼才能产卵,这很可惜!”

浙江省人大代表、平泰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向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野生大黄鱼资源。虽然渔民靠海吃饭,但捕捞技术却日益发达。如果不停止高强度捕捞,依然脆弱的大黄鱼资源将再次被消灭。

据于宏伟调查,仅浙江舟山一地,就有公安机关登记的小型船舶1400艘,经海事部门确认产权的游艇142艘。其中许多船只从事海上捕捞作业。由于相关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小型船舶管理认定标准不同,日常管控往往难以落实。

设定捕捞配额,避免新型“极端网”

“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保护,采取禁渔等相关措施,保护大黄鱼亲鱼越冬。”专家建议,应对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扩散释放模式等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是加强统筹研究,建立大黄鱼越冬保护区。严晓军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晚、受害后恢复期长、越冬聚集性明显等特点,建议制定全周期整体自然资源保护总体框架,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工艺、新工艺等。大黄鱼增殖放生,还有“鱼窝”。“构建”新方法、越冬地的确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包含在这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中。

二是完善捕捞法规,避免新型“排污网”。于匡军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禁止近海渔业拖网作业,40米水深以内的拖网作业对海底造成很大危害;探索试捕捕捞配额,每年根据海洋资源调查实时调整配额指标,支持专业拍卖市场,开拓渔源和市场销售。养殖大黄鱼性成熟期短,宜建设离岸海岛养殖场。大黄鱼的大规模产卵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恢复。

三是实行捕捞配额制和配额制。“配额捕捞是比较有效的常规措施,但科技要求和监管准确性要求比较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海洋和内陆渔业司司长叶一民坦言,虽然休渔、增殖放流等措施有用,但渔民一旦解禁、人们出海,还存在“抓得更猛”的现象。参与制定冬休渔方案的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徐汉祥认为,现在说大黄鱼资源恢复还为时过早。综合施策,科学增放鱼类,加强海洋牧场建设,降低捕捞强度。

此外,“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优化调整近海捕捞,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优化捕捞作业结构,实行海洋渔业总量管理。资源。据介绍,我国首部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舟山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正在进行新一轮修订,将明确规定在特别保护区内捕捞、海上捕捞。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新法将为大黄鱼资源提供更多的立法保护。

更多的刚有所恢复的东海野生大黄鱼,别又被捕“黄”了和下载海获天气这类型的相关内容讲解,请关注并收藏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